主页 > 汽车头条 > 正文

新车为什么要搞麋鹿测试?真相来了!

2021-03-16 18:49 来源:华龙汽车网 编辑:秩名
 

近日,长安UNI-K因为麋鹿测试又双叒叕备受人们关注,引发讨论。虽然UNI-K以最高通过速度72.1km/h的成绩完成了测试,且人车均安然无恙,但不久之后,该车的测试表现还是众说纷纭,一时间是非曲直。

对比,我们不妨来普及一下到底什么是麋鹿测试,以及新车为什么要做这个测试。

 

麋鹿测试由何而来?

“麋鹿测试”严格来说应该叫“驼鹿测试”,因为其英文名为“Moose Test”,而“Moose”是指主要生活在北欧地区的一种大型鹿科动物:驼鹿。

驼鹿一般体长为200-260厘米,肩高160-240厘米,体重更是可达500-700公斤,目前最高纪录为1000公斤,别说猛兽,就连汽车看到它也要礼让三分。不过即便如此,驼鹿依然对瑞典的交通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人鹿共亡的事故屡见不鲜。

痛定思痛之后,上世纪70年代,瑞典汽车专家终于想通,既然汽车撞不过麋鹿,那么为何不试试能否躲过?由此,一项对于汽车避险能力的重要测试,在瑞典诞生。随后扩散到全世界并成为经典。这就是“moosetest”,英文意为驼鹿测试。但是不知道为何,在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将moose误译为麋鹿(也就是俗话的四不像),结果大家也就将错就错,把“麋鹿测试”这个中文名称一直固定下来。好在测试内容和手段没变,至于让那种鹿来背锅,也就不细究了。

 

汽车麋鹿测试,就是要测试车辆极限

既然是测试,那么就离不开测试手段。麋鹿测试作为一种极限测试,通过模拟车辆避开障碍物的表现,来对车辆的紧急避险能力进行评估。而主要评估项目就是车辆的失控车速和驾驶员的信心感。借助地桩设置,人们模仿麋鹿突然上路的情况。然后要求测试人员驾驶车辆以某个恒定车速进入测试区,在不踩刹车和油门的情况下进行高速闪避。既要能躲过那只假设的鹿,还要在不碰任何一个地桩的前提下,再次回到原来行驶的车道。

并且在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还要反复进行,逐次提高测试车速,一直到车辆开始出现失控,最终才能确定失控车速数值的可靠性。也就是说,麋鹿测试所记录的速度是车辆在达到失控时的最高车速,而不是在不失控的情况下能否通过测试。所以任何一款车型,只要突破自身麋鹿测试的极限速度,由于测试人员强迫车辆在测试道内通过划定路线,就一定会导致车辆出现更快,更大的转向角度,进而增大负荷转移,最终导致轮胎离地、侧滑等状况的发生。

可以说,麋鹿测试就是要把车辆逼到极限,就是要让测试车辆“出糗”,否则怎能说到达极限?测出最大通过速度?而这种情况在这次某汽车网站对UNI-K进行的麋鹿测试中也同样出现。看似不正常情况的出现,却恰恰说明测试很成功,找到了车辆的极限,而且不用借助任何复杂昂贵的仪器。所以自诞生以来,麋鹿测试迅速走红,只要敢开,测试随时可以发起。但简单的背后也有遗憾,至今任何权威组织的麋鹿测验都不是完全客观的,目前中国也没有专业的麋鹿检测机构。毕竟车辆的驾驶者是人,每一次动作执行都不能达到100%精准。所以环境不同、测试人员不同,同一辆车的测试结果也经常不同。想搞清楚一辆车的真实麋鹿测试数据,综合更多测试数据显然才能更接近真实。

 

相比轿车,SUV面临更大挑战

虽然麋鹿测试受限不多,不过受制于当前造车能力,时至今日,也没有一款汽车能在100公里时速顺利通过。而能够以80公里以上时速通过的,几乎都是高级跑车或者经过爆改。对于一般家用车来说,时速能达到70公里以上,就已经值得称道。特别是对重心本来就比轿车高出许多的SUV,以更的高速度通过测试,显然也就意味着更高的难度和挑战。

盘点目前国内SUV市场在售车型,能达到这个水平的并不多。例如,车身自重1870kg的本田冠道,麋鹿测试极限通过速度是70公里;车身自重1685kg的丰田荣放,麋鹿测试极限通过速度是72公里;车身自重1900kg的长安UNI-K,麋鹿测试极限通过速度是73公里,超过行业平均水平68km/h达5km/h,要知道,车身自重1800kg的奔驰GLC,麋鹿测试通过速度也不过74公里。

通过一系列数据可见,SUV的麋鹿测试表现虽然无法与高级跑车同日而语,但是能够进入70公里以上已经值得夸耀。毕竟即便素有“弯道王”之称,以操控见长的某日系品牌轿车,麋鹿测试极限成绩也不过76公里。

 

说到底,新车做麋鹿测试的根本目的依然是提高行车安全,给予消费者更高级别的安全防护。当然,拥有更高麋鹿测试通过速度并不是唯一的安全保障,当撞击不可避免时,汽车是否安全还要取决于整车车身刚性以及主被动安全配置的效果如何。目前,长安有完善的CA-TVS试验验证体系,完成多达200余项系统级、2000余项零部件级试验验证,整机台驾可靠性累计运行时长超过2.5万小时,多维度相互配合,才能打造最优安全座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或互联网,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 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 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友情链接